
武汉勘察设计协会城市更新分会会长 丁援博士
7月14日-15日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武汉勘察设计协会城市更新分会7月17日组织分会的近50家会员单位,认真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交流学习心得。
主持人丁援会长回顾了此前的几次城市工作会议: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共开过四次,分别是1962年9月、1963年10月、1978年3月、2015年12月。每一次会议召开,都引领了城市一段时间的发展,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底层逻辑。所以,这样的会议,是政策性的、关键性的、节点性的。回看最近的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时间和内容,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肇始之年,城市化拉开序幕;2015年的主题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由此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最后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快速发展的序幕。
谈到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丁援会长说:最鲜明的主题词是“城市更新”;明确的是“存量”、暗含的是“选择”、必须的是“转变”。他总结了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城市发展从“单打型”进一步转向“系统型”;二是发展方式从“增量型”到“存量型”;三是发展理念从“重物型”到“人本型”;四是发展动力从“土地财政型”到“特色产业型”;五是城市重心从“新建型”到“治理型”。这些的背后是一系列的选择:国家选择城市(群)、城市选择地区、地区选择(特色)产业、产业选择技术、技术选择人群、人群选择文化(环境)。
文云波副会长认为:动能转化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引擎,需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立足运营前置与产品思维导向,在商业模式重构、产业升级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数字化深度赋能等领域集中发力。在此基础上,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将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方向:一方面因地制宜推进零碳社区建设,系统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另一方面依托湖北碳市场的优势地位,构建“碳足迹—碳资产—碳金融”的闭环路径。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城市空间在迭代升级中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彭瑜副会长认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释放出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强烈信号,其核心在于构建“人民中心+系统治理”的新范式。文件明确将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等七项任务列为国家战略重点 ,为施工企业锚定保障房、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廊等民生工程提供政策托底;同时以“绿色低碳”“智能建造”“限高令”等硬约束倒逼技术升级,推动装配式、BIM、减震防灾技术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未来施工行业必将深度整合“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能力,在智慧城市、生态修复、文脉传承等领域开辟新增量,政策红利与技术门槛的同步提升将加速行业格局重塑。
武汉勘察设计协会技术咨询服务部总经理段瑜认为:城市更新作为未来城市建设领域的重点,在实施范式结构上需要诸多创新,对勘察设计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机构都有新的挑战。图审行业可以发挥熟悉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了解工程建设流程规律、掌握各阶段技术政策文件尺度等优势,从“被动审图”转向“主动服务”,通过政策适配、技术升级及模式创新,深度嵌入城市更新价值链,在保障质量底线的同时协助提升项目效率和可实施性。
段翔副会长表示:武汉市当前拥有16个历史文化街区,已公布的建筑类文物及优秀历史建筑近400处,包含近现代金融、工业、宗教等多种类型的建筑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将成为推动武汉城市更新、提升城市价值的关键举措。在保护传承层面,需重塑历史街区风貌,系统性挖掘文化价值,增强建筑安全性能;在改善民生方面,应着重弥补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居住质量,优化公共服务;在创新发展领域,要借助文旅融合培育新兴业态,激发街区经济活力;在治理创新环节,需构建居民参与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的获得感。通过多方面举措实现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使历史街区成为宜居、韧性、智慧的未来武汉城市的核心价值体现。
城市问题复杂而艰巨,丁援认为,具体到武汉的城市更新的空间特点,可以多关注四个字“江、湖、文、脉”——语长江的国家战略结合、与多湖泊的城市特色结合、持续挖掘和展示城市文化、注重城市交通和动脉的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