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顺应勘察设计行业数智化转型浪潮,深化数字技术与智能运用,武汉勘察设计协会“BIM专委会”正式更名为“数智化分会”。此次更名不仅是名称的升级,更是使命的拓展——从单一技术迈向全产业链数智化协同,以更开放的姿态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次更名,武汉勘察设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昱携秘书处综合部、企业服务部、宣传部工作人员与武汉勘察设计协会数智化分会会长、中信设计总建筑师叶炜,展开了一场围绕行业数智化发展与转型的交流访谈。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建筑行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化已从“工具赋能”发展为“全流程变革”。原BIM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普及。叶炜表示,此次升级为“数智化分会”,是从响应国家政策、顺应行业和技术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等多方面考虑后的调整,“数智化”包含“数字”和“智慧”两层意思,智慧化的前提是数字化。分会将在数字化BIM能力传承的基础上以更全面的视角,覆盖数字设计、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低碳等领域,构建“技术-场景-生态”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武汉勘察设计协会数智化分会会长、中信设计总建筑师叶炜
作为中信院全面践行建筑师全过程负责的创意主导型工程总承包模式的“第一人”、网安基地项目的执行总建筑师,叶炜在访谈中分享到:“建筑师在项目中承担的是‘导演’角色,参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控制,这个过程是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要做到‘向前走,向后走’。向前走:从项目策划,包括目标研究、实施路径、投资目标实现、以及最终建成效果的预判等;向后走:从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指导运维全过程参与,管理设计、咨询、施工等一众单位实现设计与建设目标,保证设计方案的高完成度和高品质的工程质量。”
访谈中,叶炜会长提到未来数智化分会发展方向:一是整合自身优势,通过“三链协同”促进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会长单位的带头作用,以及会员单位涵盖勘察、市政、设计、铁路、院校、数字化公司、软件企业等丰富类型的优势,拉通“技术链”,建立“标准链”,打造“生态链”,加强国产技术的研发、迭代和应用,推动跨领域协作。二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助力武汉地区基于BIM技术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落实。组织标准学习,掌握国家顶层设计的相关思路;梳理自身能力,扬长板、补短板;争取编制任务,统一实施标准,促进地方智能建造标准体系的落实;坚持实战为本,依托于具体项目实践提升相关技术能力与探索标准体系可行性。三是双碳目标下加强绿色和智能的技术融合。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建造的深度融合,如基于模拟分析的低碳设计优化、物联网驱动的智慧能源管理,助力设计院打造"双碳"全流程服务能力,把握行业发展新机遇。
对于中小型设计院,在数智化转型中可能会存在的困难,叶炜会长表示,武汉勘察设计协会数智化分会将从认知、技能、资源三个维度助力转型。一是升级认知,达成共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需管理层对技术发展趋势形成更清晰的判断。分会计划通过举办跨领域技术交流活动,如邀请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专家与企业对话,促进企业间认知对齐。二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联合主管部门及技术厂商,针对性开展BIM、智能化等专项技能培训,并推动相关内容纳入建筑师继教培训体系。三是推动资源协同共享。探索行业构件库标准的共建共享机制,尽管企业数据共享存在顾虑,但通过标准化协作或可逐步突破壁垒。
■ 叶炜会长寄语:转型需要“长期主义”,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访谈结尾,叶炜会长认为,建筑行业作为与民生紧密相关的领域,仍需具“懂行业、精技术、善创新”的专业人才。尽管行业短期面临转型压力,但从长期视角看,其价值与发展潜力仍值得关注。在如今建筑设计行业从“工具辅助”迈向“智能协同”的进程中,培养适应数智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对高校学生以及进入勘察设计行业的年轻从业人员,他建议:一是要保持职业热忱与价值认同,这是支撑我们度过行业转型期的内生动力;二是要培养综合能力,未来从业者需具备多领域知识融合能力,如策划、造价、建造与数字化技术等;三是要具有“终身学习”意识,技术迭代加速,从业者需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四是要加强项目实践,参与实践是快速提升能力的重要方式。
至此,交流访谈圆满结束,而武汉勘察设计协会数智化分会的新篇章已然开启。武汉勘察设计协会愿做行业的“探路者”与“服务者”,与各方携手,共同擘画行业数智化建造的时代愿景!
(现场摄影 余沛洁)